水陆空枢纽第一城!武汉,坐实了


作者:余飞

01

武汉,连续四年第一

经济,武汉前面有8个城市。

但论物流枢纽实力,武汉则无出其右。正如李宗盛歌里所唱,“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9月8日,武汉市政府网站转发了长江日报的消息:

2024年,武汉市A级物流企业共有45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在这个领域,武汉不是第一次拿全国第一,而是连续四年拿第一。

来源:武汉市人民政府官网

455家,比排名第二的深圳,多出了152家。

根据公开报道梳理的不太精确的数据排名来看,2024年年末A类物流企业数量排名位居前列的城市分别是:

武汉、深圳、宁波、上海、广州、北京、成都、重庆、青岛、长沙、南京、杭州、郑州。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根据各地官方以及媒体公开报道梳理

九省通衢,并非说说而已。在这一赛道上,武汉超越了传统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牢牢掌握着话语权。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A类物流企业。

教科书式的解释是,A类物流企业指通过国家认证评估的物流企业,其经营状况、基础设施、信息化水平及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是服务民生和支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A级物流企业有运输型、仓储型、综合服务型三种类型,划分为A、AA、AAA、AAAA、AAAAA五个等级。

白话就是,顶级物流企业。

央视新闻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通过A级评估的物流企业数量已达10797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数量520家。

关键问题来了,武汉何以获得最多的顶级物流企业?

武汉官方网站的解释是,武汉水陆空货通全球。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谁又不是呢?

窃以为,武汉能够在这个细分赛道上连续四年位居第一,站在更大的宏观叙事角度来看:

理所应当,又实至名归。

02

武汉,水陆空全能型选手

理所应当在于,武汉是全国水陆空领域的全能型选手。

航空运输方面:

表面上看,武汉的航空运输排名不够高,2024年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客流量才突破3000万人次,达到3141万人次,位居内地机场第13位。

制图:城市财经;数据:民航局

但武汉的航空货运在花湖机场加持下,位居全国前四。

在之前分析各城市双机场时,本号就说过,武汉理论上也是双机场城市。原因就在于鄂州花湖国际机场虽然位于鄂州,但背后是湖北国资委控股,被视作武汉第二机场,与武汉天河机场形成客运与货运的搭配。

数据显示:

鄂州花湖国际机场2025年上半年国际货邮吞吐量22万吨,较2024年同期增长252%;保障国际和地区航班近6500架次,较去年同期激增333%。

值得关注的是,花湖国际机场上半年国际货邮量已是2024年全年货邮量的90%,增速领跑全国,上半年货运航班量闯入全国前四,仅次于香港、浦东、深圳机场,成为中部开放“空中出海口”的核心引擎。

陆路运输方面:

武汉同样是超强存在,属于国内第一梯队。

根据澎湃新闻最新梳理的数据显示,以高铁5小时内可直达城市为统计口径(注意,这里说的是高铁直达),郑州第一,5小时内高铁可直达123个城市,武汉第二,可直达119个城市。

港口运输方面:

武汉是内陆城市,没有海港,但拥有全国铁水联运能力最强的内河港。

武汉享有“千湖之城、百湖之市”的美誉,长江与汉江在武汉交汇,让武汉的辖区内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

根据武汉交通局数据显示:

2024年,以阳逻港为核心的武汉港完成铁水联运量23.16万标箱,同比增长44%。这是该港连续第二年摘得全国内河港口铁水联运总量和增幅的“双料冠军”。

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武汉的内河港铁水联运能力,而非港口吞吐量能力。

在港口运输量上,内河港口位列第一的是苏州港,不过武汉利用其发达的铁路运输体系,加持水运,在铁水联运赛道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铁水联运,简单说,就是货物通过船舶运抵港口后,无需落地拆箱换装,直接“坐”上等候的火车,运往内陆目的地;或者相反,内陆来的货物在港口无缝“换乘”船舶,驶向大海。这比传统的“水运+公路+铁路”分段运输模式,节省大量时间和成本。

武汉天生就是做铁水联运枢纽的料。“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在武汉阳逻港交汇,让这里成为中西部地区联通全球的重要枢纽,依托“黄金水道”及与京广、沪汉蓉等国家铁路大动脉,武汉港现已开辟了铁水联运线路50多条。向东,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向西,中欧班列驰骋亚欧大陆。

此外,武汉在其发布的《武汉市推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到:

到2027年,改善三级以上航道42公里,国际多式联运通道年增3条以上,武汉港集装箱水水中转占比超过50%,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首位。

03

全国唯三的枢纽之王

实至名归在于,A级物流企业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正好契合着武汉三个顶级定位:

第一,全国唯三的枢纽之王的定位。

按照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名单》,头顶枢纽之王的城市,全国只有三个,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武汉,一个是南京。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5年《新一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也是2019年发布第一批次以来的第七个批次。其中文件的标题便加上了武汉。

至此,武汉聚齐了 空港型、港口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港型五大枢纽头衔。成为继重庆之后,全国第二个拥有五大枢纽头衔的城市。

而按照中央的完整名单规划,南京未来也将有五个。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国家发改委官网

第二,现代物流战略支点城市第一层级。

除了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位居头部外,2023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设立的102个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武汉同样位居第一梯队。

2023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布局建设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的通知》。

这份文件,综合考虑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比较优势、未来潜力,将全国102个城市纳入布局建设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02个城市分为三个层级:

第一层级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上海、南京、苏州、连云港-徐州-淮安、杭州、宁波-舟山、厦门、南昌-九江、济南、青岛、郑州、武汉、长沙-株洲-湘潭、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昆明、西安、乌鲁木齐。

第二层级复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石家庄、太原、沈阳、营口、哈尔滨、大庆、合肥、芜湖、福州、潍坊、洛阳、怀化、岳阳、汕头-揭阳-潮州、湛江、钦州-北海-防城港、海口、宜宾-泸州、南充、贵阳、毕节、拉萨、兰州、酒泉-嘉峪关、西宁、格尔木、银川、伊犁(伊宁)、库尔勒。

第三层级功能型流通支点城市:

廊坊、保定、大同、长治、临汾、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锦州、长春、通化、延边(延吉)、佳木斯、齐齐哈尔、扬州、泰州、温州、金华、阜阳、安庆、泉州、三明、赣州、上饶、宜春、临沂、南阳、商丘、襄阳、宜昌、黄冈-鄂州-黄石、郴州、珠海、南宁、柳州、攀枝花、遵义、六盘水、玉溪、红河(蒙自)、大理、渭南、宝鸡、榆林、庆阳、中卫、喀什、石河子。

来源:国家发改委

第三,中部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定位。

去年年末,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相继批复。

作为中部经济与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武汉这一轮获批的定位,在六大省会中,依旧最高。

制图:城市财经;资料来源:国务院官网

在城市定位中,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太原都是各自的省会,这毋庸置疑,无需多讲。差别在省会定位之后。

在城市定位中,六个城市都是四个头衔,其中第1个与第3个都没有差别,关键在第2个、第4个。

第2个头衔,对武汉的表述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郑州则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长沙则是长江中游地区中心城市,合肥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南昌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有人说,武汉少了一个“重要的”,说明定位更低。其实恰恰相反,你可以仔细查看目前批复的数十个城市的国土规划,会发现,前缀含有“重要的”,说明中心城市不只一家;直接以“中心城市”相称,则意味着其在地区的引领地位。

比如东部地区,南京、杭州、宁波、苏州的定位都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而上海则没有“重要的”三个字,直接以中心相称,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中心。

再比如东部地区,长春、哈尔滨的定位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大连是沿海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沈阳的定位则没有“重要的”三个字,是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第4个头衔中,只有武汉、郑州被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余四个均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对比《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武汉的交通定位获得了升级,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上升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在功能定位中,武汉是六个中心——中部的经济、科技创新、商贸物流、对外交往中心以及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有此五个中心功能定位殊荣的城市,中部唯一、全国唯二,另一个是上海:

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当然,上海的前缀是国际,而武汉的前缀是中部,上海的功能定位比武汉高两个身段。

由此来看,作为中部第一城的武汉,在这一次“2035版国土规划”批复之后,宝座进一步被夯实。

当然,个别定位上,其他城市也有优势。比如对外交往上,武汉是中心,而郑州则是中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在这一点上郑州定位高于武汉。

但综合城市定位与功能定位上,武汉绝对优势明显。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水陆空枢纽第一城!武汉,坐实了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