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未来是人工智能的时代,要么与AI同进化,要么被AI淘汰。”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放在汽车行业也同样适用。截至2025年上半年,国内已有超过50个汽车品牌的130多款车型标配了AI大模型,装配率接近16%。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L2及以上智能驾驶装配率更是超过80%,城市NOA功能在20万以上车型的覆盖率超过50%,并向15万级市场下沉。
「汽车之家全球AI科技大会」展示区
这些数据是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在9月21日举办的「汽车之家全球AI科技大会」上分享的。如果说,当年的电动化,是给汽车行业点燃了一把火,改变了动力和能源的底层逻辑,那么如今,AI的加持则更像是一场火山喷发,推动着汽车产业的深度颠覆。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 王侠
同时,海尔集团董事、汽车之家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斥也举了个耐人寻味的例子:二三十年前,电视机是家电市场的核心,但在互联网公司加入,价格战打到最后,虽然带动了数百亿规模,却让企业无利可图,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迭代远不如手机。刘斥提醒,技术不能因为内卷而被消耗殆尽,汽车行业同样要警惕陷入价格战的泥潭,唯有坚持创新和技术发展,才能走得更远。
海尔集团董事、汽车之家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刘斥
在这股AI驱动的浪潮下,行业一方面对技术突破充满期待,另一方面也对商业化落地与安全性问题的担忧逐渐放大。在此次大会上,多位业内大咖分享了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带你一探究竟。
亮点一:从L2到L3有多远?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韩旭给出了一个颇有争议但极具洞察的观点:“L3是简化的L4,而不是简单的L2++的升级。L2++做得不错,真想做L3还是很难,L3的距离比L4更近,而离L2++很远,距离远超你的想象。”
文远知行创始人兼CEO 韩旭
为什么?因为L3面临一个“场景悖论”。它要求系统自己识别出“我可能要失效了”,可如果系统连是不是异常都无法判断,又如何提前预警?这就尴尬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特斯拉直接跳过L3,奔着L4去做。因为在技术实现上,L3和L4的复杂度几乎一样。他用了个特别形象的比喻:“我的自行车骑得再快,但如果我要登月,就得造飞船,而不是去造一辆更快的自行车。”
广汽集团执委吴坚作为主机厂代表坦言,车企普遍不愿触碰L3的灰色地带,要么坚持L2,要么直接迈向L4,因为L4有责任兜底,而L3责任不清晰、风险极高。因此,车企在L3层面会非常谨慎,一方面关注法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作为以消费者为中心、追求利润的企业定位。
广汽集团执委 吴坚
实际上,从L2到L3,不是技术选修,而是法规倒逼的必答题。9月17日,工信部对 《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公开征求意见。这是国内首次针对 L2辅助驾驶制定的强制性国标,时间表也已经给出:202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认为,随着2027年L2强标落地,L2如果做得不好,用户不敢脱手;做得好,法规却不允许脱手。因此,L3作为能够实现脱手脱眼的自动驾驶,势必会在3到5年内出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 朱西产
亮点二:城市NOA的成本或降至4000元?
在责任归属明确的情况下,智能驾驶的真正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在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于骞看来,目前,许多智能驾驶系统未能展现其价值,往往是靠低价竞争。如果责任明确且敢于承担赔偿,智能驾驶能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发挥更大价值,并在商业闭环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才是行业的良性发展之道。
轻舟智航联合创始人、CEO 于骞
可以说,L3可能离真正落地还有一段距离,但L2级的城市NOA已经先一步走进了用户的日常。而且更让人兴奋的是——它的价格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下掉。而背后的驱动因素就是智驾的摩尔定律。
Momenta全球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 饶庆
Momenta全球解决方案首席架构师饶庆在大会上透露,其飞轮大模型可以让软件性能每两年提升10倍,相信20年后的智驾不会出现交通事故。而智驾的硬件成本则几乎每两年减半。想想看,2022年时,城市NOA的成本还要两万多元;但到了2025-2026年,这套系统的整体成本有望压缩到4000-5000元。而在成本降低的同时,算力仍能保持,甚至更大。
同时,相比L3自动驾驶,可能智能座舱的L4、L5时代会更快到来。科大讯飞智能汽车事业部副总裁李展眉认为,智驾对安全性要求太高,因为人的生命不可能重复再来。但对于智能座舱的应用来说,容错性要高一些。
亮点三:今年很火的VLA是拼凑的?
说到今年的热词,VLA绝对是C位选手。
7月7日,小鹏G7(参数|询价)上市。该车的Ultra版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基于VLA架构打造。小鹏给它装上了总算力高达2250TOPS的芯片。同月29日,理想i8上市,首发搭载英伟达Thor芯片,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也基于VLA架构打造。不到一个月后,元戎启行发布搭载自研VLA模型的全新一代辅助驾驶平台。有业内人士暗示,特斯拉的新方案也是VLA路线。
小鹏汽车CEO何小鹏曾放话:“VLA能让智驾能力比现有的一线阵营强10倍以上。”
听起来很炸,但本次AI大会上,也有人泼了一盆冷水。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就直言:现在的VLA都是拼凑起来的,因为VLA真正规模化落地有四大难点。
博世智能驾控中国区总裁 吴永桥
第一,多模态对齐难:VLA涉及多种数据类型,如何对齐并有效整合这些数据是一大挑战。
第二,训练复杂:多模态数据的训练和提取相较于传统模型更加复杂。
第三,“幻觉”问题:由于VLA引入了大语言模型,它会出现“幻觉”现象——就是看似逻辑严密,但实际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这样的“幻觉”现象在智能驾驶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四、硬件瓶颈:现有的智能驾驶芯片并未针对大模型进行优化,它们的存储带宽有限,现在市面上所有的VLA不是完整VLA模型。
吴永桥的结论是:短期内,博世还是要专注把一段式端到端打磨到极致。
亮点四:世界模型,自动驾驶的“终极钥匙”?
相比端到端,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CTO,商汤绝影CEO王晓刚则是提出了世界模型的概念。他表示,端到端自动驾驶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如何获得海量的高价值数据。特斯拉拥有700万辆量产车的数据回流,而国内车企则面临数据规模和数据质量的双重压力。特别是在极端场景下,高质量的数据非常难以获取,且成本与风险都较高。
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CTO,商汤绝影CEO 王晓刚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性能的安全边界。王晓刚认为,端到端自动驾驶需要重新训练大量的场景数据模型,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确保这些场景在真实环境中的有效性。
早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也公开表示,“VLA看似取巧,并不是最终走向真正自动驾驶的路径。”所以,华为拒绝了VLA路线,坚持WA(World Action,世界行为模型),省掉了“语言”环节。
王晓刚同样认为,通过世界模型可以推动自动驾驶的突破。用仿真去“还原”物理世界,生成无限的长尾场景,在虚拟环境里反复测试和强化学习。这样不仅能降低成本和风险,还能让AI“见多识广”,不断迭代出更接近人类甚至超越人类的驾驶体验。
亮点五:车企如何平衡产品能力与用户安全?
随着AI技术在智能驾驶的普及,监管也在不断加强,车企如何在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前和未来发展的关键。
长安汽车集团智慧营销中心总经理杨光华强调,智能驾驶的核心是安全,其中包括安全性和安全感。他举了一个例子,尽管驾驶员认为车内安全,但乘客可能并不完全信任,特别是在自动驾驶情况下。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不同,手机的安全风险较低,而汽车必须确保系统足够安全才能让驾驶员和乘客都感到放心。
长安汽车集团智慧营销中心总经理 杨光华
长安汽车的首要目标是将安全作为核心,同时宣传层面需要透明化,清楚地向用户传递系统的实际能力,确保消费者得到足够的安全感。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俞经民强调,汽车品牌要通过品牌战略来打动用户,这包括解决用户的痛点并创造爽点,同时确保技术IP与产品契合。品牌要敏锐捕捉用户需求,与消费者建立紧密的三角关系。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俞经民
在俞经民看来,AI技术的应用可以通过大数据和算法帮助识别问题,推动产品和服务的迭代。虽然L3到L4的技术进展迅速,但品牌应一步步推进,不必焦虑。特别是在国内外市场的差异下,品牌要思考如何利用AI进一步理解用户,推动企业从国内走向全球,取得更好的发展。
写在最后:
本届汽车之家AI科技大会几乎把智能驾驶未来几年的主旋律都唱了个遍。可以肯定的是,AI已经成为智能驾驶的发动机。未来几年,我们很可能见证一个由AI驱动的“黄金十年”。到时,开车可能就像今天使用智能手机一样自然。各位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向“AI+汽车”的未来“Say Hi”!(文/汽车之家 彭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