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图新程鹏: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汽车之家 行业] 10月下旬,四维图新召开2025创想大会,正式宣布公司品牌战略升级为SEEWAY.AI,标志着该公司在成立至今的23年中实现了从“地图人”到“汽车人”再到“AI人”的全面跃迁。

在大会现场,四维图新CEO程鹏与汽车之家等少数核心媒体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在交流中表示,该公司当下主要在产品力提升和生产提效两方面引入AI技术。目前,该公司内部已经有一些业务在大量依靠AI写程序,并且给公司核心骨干做了智能体工作测试,让更多人了解AI,使用AI。除了软件产品方面,该公司还在流程和组织变革方面引入AI来提效,加快工作流程,降低风险。

汽车之家

“我们公司是‘看十年,研究三年,做一年’。”程鹏表示,该公司目前向AI公司的变革的过程还在路上。

虽然四维图新现在的营收是云、地图、定位占七成,但是程鹏有信心在三年之后实现基于AI的业务占七,传统业务降至三成:“当然,这不意味着我原来那些合规地图业务会降,而是别的业务会涨得更快。”截至目前,非地图业务在四维图新的营收占比已经达到了80%以上。

在四维图新的畅想种,该公司将很快成为以智驾为龙头的新型Tier1。他们看来,智驾方案,可以为该公司旗下所有的产品形成牵引。因为它的难度高,用的产品全,涉及定位、芯片、座舱、底软、硬件、测试、交付等全流程,是各个业务线融合的最合适业务线。

在程鹏看来,当下的智能驾驶产业远未到技术彻底收敛和市场完全走向集中的时代,所以也不认同一些人关于行业将仅剩三五家的观点:“说得不好听,我认为这就是太自以为是。”汽车、手机产业都发展多年,目前仍然不是仅有三五家的状况。在他看来, 汽车产品更加特殊,因为它将成为人们的“第三空间”,更需要个性化、多样化的体验。

未来,四维图新希望自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安全、可靠和性价比方面,并不想成为创新引领者。据程鹏透露,四维图新也试着走过“创新引领”的道路,但发现很难走通,所以最终认为自己“学不了马斯克,还是学学段永平”。简单来说,四维图新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为风险太高。他们采用的是“敢为天下后”的策略,把别人验证过的技术和路线做到更安全、更可靠,也更具性价比,适配更大范围的客户。

以下为交流原文(汽车之家精编):

媒体:今天咱们重点讲了PhiGo系列的辅助驾驶方案,图上一共展示了6款车,我想问一下目前整个PhiGo系列的辅助驾驶方案有多少确定的品牌要用?涉及多少款车型?是不是只有6款,还是大于这个数字?

程鹏:远远大于6款车。现在在已经量产和量产准备,就是明年量产的车,既有头部新势力,也有国外的品牌,也有国内传统的自主品牌。车厂我认为足够多,车型也足够多,我们团队确实也很忙,而且大家都很有信心。有一些已经量产了,还有一些在量产准备中。明年应该能看到更多的车用着我们的方案。

媒体:您提到,AI不只是功能点缀,而是生产力革命。四维图新当前的AI化体现在哪里?怎么才能更全面地往AI公司的方向去靠?

程鹏: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务实,也是内部讨论比较多的。我们从大模型刚出来时就开始讨论,从2023年开始认真研究。到DeepSeek今年春节出来以后,我们就实质性提各种要求。我很欣慰看到我们的员工,我们的骨干都能够跟智能体一起工作,有一些事业部已经做到了。

很多代码还是分类的。像我们底层嵌入式的,写在车机里的东西,比如说基于C++写的,我觉得五年内之内都不会被智能体取代。人和机器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一些前端,比如JAVA类的、JST的,我们叫JavaScript的那一类,智能体写得很好了。我们会不停地对比,我们会有团队专门研究,新出了哪些东西,能不能用AI?怎么用?跟人比怎么样?

第二是流程和组织在变革。我们的公司战略叫“看十年,研究三年,做一年”。一年之内会有哪些变化?我们会在我们的定期复盘会里面调整。比如说我们的组织变革,其实很多人都不适应,因为我们把整个运营、运保都改成了效率中心,就是用AI工具来提升效率。整个公司的组织在变革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还在路上。我们的合作伙伴,云供应商都还比较认可,把我们列到转型最快的科技公司之一,中国前几名。

但是对我们自己来讲,我们觉得还有点远。最终,AI公司还是希望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产品体验要好。辅助驾驶足够智能,实现端到端、点到点,舱的智能体足够好,芯片算力足够多、足够用。

第二,作生产力的提升。我们的性价比足够好,组织效率足够高,流程足够快,风险足够低。

媒体:从现在公司营收来看,其实智云业务还是主体的。四维图新的主营业务未来是否会发生很大的变革?

程鹏:我可以给大家透露一些数字,四维图新现在的营收是三七开,云、地图、定位占七。三年之后,我们会反过来,我拿的订单和定点,基于AI的业务是七,传统业务是三。2028年,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当然,不意味着我原来那些合规地图业务会降,我们的业务还会涨,但是别的业务会涨得更快。

媒体:您刚才表示已经将从传统地图的供应商向智驾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去转型。您认为转型过程当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程鹏:我觉得挑战最大的还是认知,客户、市场对我们的认知。我们转型已经十年了,转型已经比较成熟了。我们从业务来看,非地图业务已经占80%多了,从收入、营收来讲。但是大家都一直认为四维图新是地图公司,我并不气馁,我很骄傲,我们的标签得把它转化成价值。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点都是新的研发的付出。

最近也看到很多新的进展。今天重点讲几个东西,第一,芯片双过亿。别的很多公司做到几百万颗、几千万颗还要开发布会,我们总量是3亿颗,在中国车规级芯片里面还是有一点遥遥领先的。我觉得,我们肯定会在这个领域里面持续搞,把新的辅助驾驶、智能座舱业务做得更扎实一点,希望明年给大家交一个更好的答卷。

媒体:我们关注到,今年3月四维图新中标了北京的示范区项目,参与“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建设。这个试点意味着什么?

程鹏:行业有各种技术路线。有单车智能技术路线。把一个车的算力、传感器、高精图配得非常全,能够实现安全的辅助驾驶,然后再到高阶,到无人驾驶。还有一条路线,是用V2X,让车和车之间、和路之间,和云之间建立更好的连接,确保安全,也能够实现。

条条大道通罗马。在车路云方面,有一些东西真的是超视距的,单车怎么也看不见。比如传感器看不见两公里以外的东西,或者前面有一个大车挡住你也看不见,红绿灯变化也不及时。我一直认为,车路云是非常有用的,我们也做了积极地布局。全国现在有20个试点城市,我们在每一个城市都建立了合作。

目前已经在几个领域进行了布局:

第一,路测感知设备怎么用起来。

第二,数据的共享和监管。你要确保数据安全,还要把它用起来,这方面也是很多项目由四维图新为主。

都在搞的过程当中,目前还没有产生大的商业价值。我们希望在未来两三年把它的商业化能力体现出来。最终,还是要上车,要让每一辆车用上。仅仅是我们和政府推没用,最终还是要装在车上面。车能用,才能成功。如果有一半中国的车都能用上,这个业务就成功了。未来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的。

媒体:咱们今天早上也提到了部分中国车企在欧洲的出海情况。您是如何区分企业对于出海热度和出海红利的?四维图新在助力车企出海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程鹏:一个是芯片,一个是数据合规。

芯片在海外有些地方是完全得不到支持的,还有很多芯片在很多国家完全不能用。两种不能用的情况:一个是法规和安全不具备,第二个是质量要求达不到。比如有些芯片在零下几十度,或者沙漠、戈壁滩暴晒后点不着,导致黑屏。像这种情况,我们的芯片都能够支持。

数据合规方面,很多地方的法律法规、用户隐私保护、信息安全保护,很多企业都达不到要求,我们是都能够达到。我们在2017年、2018年设计之初,就对客户比较了解,也做好了合规准备,一上来就将目标直接就定在全球,所以我们的芯片能做到。

关于出海的挑战。这个对中国车厂还挺多的。你可以看各种各样的问题,我自己碰到的一类是什么呢?

一类是东西不错,到当地违法、不合规,因为采了不该采的数据。还有安全不达标点,比如车的底盘和电池安全不达标、环保不达标。这种我们都遇到过,都发现过。类似的问题一出现,车就没法卖了,直接退出市场了。

还有一类是劳动法。大家应该也看到了一些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却违反当地劳动法。很多国家对工会的重视程度很高的。我们比较有经验,因为海外搞了很多年了。我们每次去欧洲公司,都要先去工会报到,跟工会委员讲公司未来要怎么发展,希望大家理解。因为公司使命里面,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员工就业。我们完全理解这些东西和,因为我们都经历过。

我们零几年就出海了,算是海归,所以我们对很多海外市场从法规到文化都还是比较理解,所以有信心帮助我们的客户把出海这件事做好。

媒体:前两天看到有智驾公司CEO说,到明年国内的智驾供应商剩两三家了,全球剩三四家。您怎么看这个判断?四维图新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程鹏:这种话我也不是第一次听到。前几年大概也听到过,说车市场会剩“五常”,会剩几家。这样的声音过去一直都有,我们创业20年来一直都有。说得不好听,我认为这就是太自以为是。

其实这个世界不是这样的。大家可以看到汽车工业发展100多年了,不是还那么多品牌在吗?手机是天生垄断的行业,不依然有很多家吗?苹果、华为做得很好,小米依然也能出来,OPPO、VIVO活得也不错。这个结论有点草率,而且不太以历史为教训。

当你看到历史发展轨迹的时候,就会发现用户是决定因素。如果用户都投你票,用钱、用脚投票。车跟别的东西不太一样,它非常体现用户的文化特性。车不光是一个运输工具,它还是一个文化,是一个心理。

蔚来创始人李斌讲得很好,他将车总结为“第三空间”。第三空间一定是个性化的。你觉得第三空间会标准化,变得都一样吗?所以,品牌、造型、功能、体验最终都会不一样。让我畅想,车将来会变成有些是移动办公室,有些是移动的娱乐中心,有些是移动社交中心,你在里面当会客厅……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一定会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智驾、座舱也一样。

我也能理解这种声音。你得先到一个门槛。到了门槛以后,一定会多样化。现在,是因为没有到门槛,我们也在努力到这个门槛,把安全解决,用户体验做得更好。在那个基础上,你会发现有N多不同个性化的产品出来。不能因为现在还没看到门槛,就说会剩两三家。

我觉得这还是一些不够成熟的判断。历史也证明了,很多当时讲这个话的,最后自己也没有进前几名。这个市场不是你想象的现在的状态就是五年以后的状态。我觉得,说这个还早。

我们的目标肯定是活着,活得越来越好,让我们的用户能够反过来珍惜我们,觉得四维图新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我也不在意我一定要占市场50%,像地图一样当年占60%的份额。我没有这个追求。只要我们的产品,第一是有用,第二是好用,第三是大家都能够买得起、都能用,对我来说就非常满意了。

媒体:在海外,咱们做数据闭环的优势是什么?和主机厂做数据闭环的优势是什么?

程鹏:这里面有好几个问题。数据首先不是大家都懂的,很多企业都还没有到数据闭环的这个点。可能我们接近一点,因为我们干了20年了,数据从采集到存储,到计算,到分发,这套东西我们还是比较理解的。不光是中国,全球我都做过。2017年、2018年我们就搞完了欧洲GDPR,专门派律师、研发人员去干。

怎么自动过滤人脸?怎么保护个人隐私?怎么保证信息安全……这样工作已经搞了很多年。我们自己还投了很多钱做信息安全,完成从芯片到系统到云端的安全防护。我们自己也面临很多挑战,内部也有红蓝军对抗,有黑客去破解人家的车,然后破解自己的,然后怎么能对抗。这个工作我们干了很多年,有一点积累。

媒体:有人说,很多数据在数据质量上是比较差的,可能80%的数据都是不值得学习的,您是怎么看待这一观点的?

程鹏:四维图新是做地图起家的,所以我们对中国哪个地方路况复杂、场景复杂、容易出事故还是比较清楚的。所以,我们会更精准地采集有用的数据。我们采的数据不太会是80%没用。不太理解现实世界和地图的人,才会说这样的话。比如说,有些车厂找我们做数据采集,我们直接告诉他,你有一半是不用跑的。这类情况,意味着我们给很多车厂省了一大半的费用。所以,我们可以减少大量不必要的投入,这个反过来讲也是我们自己去搞智驾的一个小小的优势。

媒体:刚才看会上您有提到PhiGo Pro高速导航方案,可以搭载燃油与插混的车型,目前已经在一款燃油车上量产了。未来的燃油车智驾会是四维图新的发力方向吗?

程鹏:燃油车没有理由不搞智能化。毕竟有些区域充电、换电基础设施不行,那它也要智能化,怎么办呢?总得有人去做。我们和大疆两家都是在这个领域做得比较好的,我们赋能的不少油车都已经在量产的过程当中。大疆比我们快一点,已经有量产了。我们的混动车已经有量产的了,应该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就会有纯油车的量产。我希望,燃油车的智能化体验能跟电动车没有什么区别。

媒体:之前,四维图新与鉴智机器人的并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目前团队做了哪些融合呢?四维图新希望鉴智机器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程鹏:我觉得,让我们的AI含量大大提升了。因为他几百人都是搞AI的。这一点是我比较欣慰看到的。

我的期待是要把点到点、端到端的智驾搞出来。第二,我也没有希望和要求他们改名,他们叫鉴智机器人,我没有把它改为鉴智汽车自动驾驶。机器人的名字非常好,它是面向未来的。我们看到智能体越来越多了,不仅是车,从四轮车到两轮车,到无人小车,到无人高尔夫车,到无人机,到割草地,扫地机器人、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觉得,都是非常好的赛道。

而且我上午也总结过,我自己统计了一下,75%汽车的供应链其实都可以给他们做服务。所以,我们觉得,这个赛道也挺有意思的,我们先聚焦在搞汽车智能化上,也不排除未来去做别的。其实我们有的产品已经卖到其他的移动智能体里去了。

媒体:四维图新跟鉴智完成并购后,双方的团队具体是怎么合作和分工的?双方的合作和融合会带来什么样的协同效应?

程鹏:我们的目标是很清晰的,就是肯定要融合成一个团队。一个团队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一套工具链、一个数据集、一条产品主线。比如,我们做了一套模型,可以融合到不同级别的方案里。目标肯定是这样的,但是中间会有一个过渡。因为我们现在还有一些客户项目要交付,所以我们还是要先确保交付。最终,我们会变成都是一套体系、一个团队。

媒体:四维图新要转型做AI的公司,未来的产品会是怎样的产品?要做怎样的公司?

程鹏:内部总体战略是成为以智驾为龙头的新型Tier1。为什么要搞智驾?因为智驾会把所有的产品都形成一个牵引作用。它的难度高,用的产品全,需要芯片、底软、硬件、测试、交付等全流程,是各个业务线融合的最大集。未来肯定是要舱驾融合,所以我们把它叫龙头业务,会牵引我们所有其他业务的发展,会用到地图、定位、芯片和座舱软件。不管我们是否对鉴智机器人控股,并不并表,都会以智驾为龙头。我们肯定还是希望这个公司将来能够独立上市,团队和投资人都是有期待的,我们还是要尽可能满足大家的期待。

媒体:四维图新的AI战略的重点是会放到鉴智那边去吗?

程鹏:四维图新AI战略是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去的,从组织,到数据、定位、芯片等产品,最后都是要用的。AI带来的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我前面说的是一个产品力,一个是生产力。产品力,是各个产品都要利用AI提升产品力。第二,生产力,就是效率。你的效率大幅提升,原来人写,现在机器人也能写代码。原来人搞制造,现在黑灯工厂机器人也能搞制造。这是渗透到每个角落的,甚至是文化。

某个事自己干要花很长时间,我们会启发大家是不是先用AI搞搞试试。现在我们的干部至少都做到了,就是先用AI试试。我给大家举一些例子,我们跟鉴智的协议合同都巨长,有好多个文件。我只花了一分半,就是扔给我训练的智能体,让它给我提炼要点和风险点。我自己做了一个工作流,训练了一个智能体。它就给我提炼出来,我觉得写得挺好的。但是要让律师干,我问了一下,律师说加班加点干要两天。所以我觉得,这个时代已经来了,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了。

媒体:四维图新对旗下各业务线在未来海外市场的发展是如何规划的?美国BIS法案加严,是否会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程鹏:是,所以大家这个时候谈出海都是相对谨慎的。我们笑谈,我们是海归,十几年前就出海了,最早的客户也是欧洲、海外的车厂。我们在2010年前后,海外利润占2/3。后来,因为地缘政治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海外业务等并购被否决,产品被回退,最终在海外市场放弃掉很多东西。

现在,我们看到了又一波机会,就是国车出海。中国的车卖到世界各地去,我们跟着把我们的芯片、解决方案等产品卖出去,跟着它们出海,相对没有那么敏感。以前,地图产品、算法产品都是很敏感的,现在到了重新捡起出海的时间点了。现在,我们手里出海的订单还挺多的。当然,我们相对来说比之前谨慎,一定要评估好当地的法律法规,确保我们所有的动作、产品和服务都是符合当地法律法规要求的。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投入了很多资源,请当地的律师,找当地的合作伙伴,用跟十多年前不一样的思路和方法去干。我们可能更有底气,也更稳健了。

媒体:今年以来,智驾圈的整合动作挺多的,像一汽入股卓驭,包括咱们这边跟鉴智。您怎么看待这个行业整合趋势呢?

程鹏:我说行业卷,我可能更倾向于两个降本。

第一个是技术降本,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降本。

第二个是生态降本。你干了一遍的事,我为什么再干一遍呢?你开发一个芯片,如果大家都能用,我的研发成本摊低了。我搞一张地图,你再搞一张地图,那有意义吗?同样的,我搞一套智驾算法,你搞一套,有区别吗?如果两家、三家一起用,本身成本就是分摊了,本身就降本了,所以我觉得整合是必然的。除非你的产品到现在还是基础、入门阶段。比如中国的地图采了一遍,三个公司采三遍有意义吗?没什么意义。智驾原来的规则我写了一遍,我写了几百万行代码,你又写几百万行代码;我写了一亿行代码,你再写一亿行代码,有意义吗?其实没有什么意义。

所以,整合是必然的。何况大家毛利还不是很高,没有那么挣钱,整合肯定是趋势。

我认为,会有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候。首先做到量产,做到大家都有利润,所以是分久必合。合久了还得分,什么意思呢?当大家产品没有差异化,体验都一样,还得分。那得是根据不同的用户,不同的客户群慢慢会分化出不同的功能和应用。我觉得,这个其实都很正常。

当然,我觉得也是因为最近的资本退出通道不是那么通畅,大家一时半会上不了市,那就整合。整合完以后一起上市,概率高一些。我觉得这个还是客观事实。

媒体:今年,很多汽车供应商都走到了台前,都在加大C端品牌声量。四维图新有没有这方面的考量?怎么看待这个趋势?

程鹏:我们还是定位成一个To B的公司,原来是纯ToB,B2B,只做车厂、大客户。后来我们把思路迭代了两次,第一次是B2B2C,就是我通过车厂触达用户。后来又升级到2C2B,你得理解客户的用户,我要理解的就是车厂的用户,也就是买车的人。

所以,你可以看到,我们的数据里面都有统计,你是因为什么买车的?这个就是2C2B。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演变和迭代的。这次品牌升级,也是希望大家容易理解,不光是车厂容易理解,各种两轮车、移动智能体公司、无人机公司都能理解,四维SEEWAY,而且是个AI公司。我们得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去打品牌。如果我们自己的品牌不够响亮,准备又不充分,还不如不搞。搞出去丢人。

媒体:智驾技术路线是快速迭代的,无论是从高精地图到无图方案、端到端、VLA、世界模型,每6个月就会有一个新的方向。在这个过程当中,四维图新是走什么样的路线?是走引领的路线还是跟随的战略?

程鹏:这个是非常尖锐的问题。我们之前很多年都在搞持续创新,也因此吃了很多苦,走了很多弯路,亏了很多钱。这是因为老想做第一个、老想创新。后来发现,这个路好像走不太通。现在我们内部讨论完了,咱学不了马斯克,还是学学段永平吧。就是学习“敢为天下后”。如果有人验证这个事能干成,哪怕有一个能干成,比如特斯拉把端到端干成了,咱们学。咱们别总做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特别大,亏得股东都骂我。我们争取在一两年之内把利润给股东拿回来。既有创新,又能够盈利。这是我们的痛定思痛的迭代。

媒体:现在好像又在传缺芯。请您做一个回应,现在是不是在缺芯的状态上?

程鹏:目前还没有。存储等个别的小赛道有这个迹象,大部分算力还没有,但是也不排除未来有可能。我们只能说,我们做好了准备。

第一,我们会做一个坚强的国产芯片提供方;第二,我们把产业链尽可能优化。比如我大部分IP是自研的,供应链是安全的,我们配合产业链主、车厂把基础工作做好。我们只能说做好准备。万一他缺呢?我们仍然可以。当然我们并不希望他缺,希望还是能够平稳地把这个车给客户交付好,我们在里面拼的还是性价比,现在跟车厂卖东西,并没有拼国产化,并没有因为国产化占便宜,我们还是拼性价比,拼服务。现在客户的口碑是说,第一,你的性价比好;第二,我们服务好,有啥事我们马上就来给你改,甚至底层软件、系统都给你改。这个是国际大厂做不到的,我们能做到。

媒体:鉴智之前主要是依托于地平线的平台在做,未来有没有可能用四维图新的芯片,尤其是大算力的芯片?

程鹏:首先我觉得我还是回应一下,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我们的产品也好、公司战略也好从来都不是纯竞争思维。你干得好,其实我就不想干了。我们是看客户、看市场。地平线干得很好,为什么要抢它的生意呢?我们要支持它。我们是最早把征程2做进车厂的,也是最早把J3做出来的,又拿到J6B第一个定点。

我们的态度一直是一样:如果行业有人干得很好,我就配合、支持他干好,并不是说非得抢饭碗。因为这个市场,我们认为机会足够多,我们有能力干。但我们内部讨论后的结论还是:已经有人干了,我就不干。他如果干得很差,我一定会干。但他干得很好,我为什么自己干?我支持和配合他就行了。最好他成为巨人,我站在他的肩膀上干,我能跑得更快。最终的目标,是要用户、客户成功。客户成功了,我们才能成功。

媒体:未来几年由于可能会出现份额的集中,以及技术逐渐拉平,导致智驾可能不再是区分车企能力的要素。车企应该把更多的期望值放在智舱方面。您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

程鹏:我肯定是不同意的。智驾同质化我前面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为没有到那个点,你得保证安全。点到点,端到端,得先做到。先做到才能讨论差异化,如果做不到差异化啥?

我们都还在路上。能不能两三年把这个干成?干成了大家再去讨论差异化。我认为,最终还是必然会出现的。所以我坚定认为智驾还是龙头,座舱我们也做了好几年,但智驾还是龙头。就像汽车工业在各个工业领域的地位是一样的,它是皇冠上的明珠,最难,体量又大。

我举个例子,我们的汽车工业GDP去年到了11万亿。哪个行业有这个规模?咱们中国GDP是140万亿,一个行业占到8%。汽车行业肯定是大家科技领域最好、最牛的一个行业,所以大家都会冲进来。智驾,我认为在汽车里面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地位。为啥大家都很关注?我跟你讲个笑话,我们以前搞导航的时候从来见不到车企的CEO。去拜访,最多就是部长出来接见你下,信息娱乐系统部的部长或电子电气部的部长。做了芯片以后,他VP出来了;做了智驾以后,CEO、董事长出来了。你看看,这个行业地位不一样吧。所以我认为,智驾龙头这件事是对的。

从趋势上看,大概率会舱驾融合,就是座舱和智驾会融合在一个域里面。这个趋势我也看到了。我觉得。已经有一些芯片厂观察到这个趋势了,也出了舱驾一体的芯片,我们也出了一颗低阶的,能把整个系统做到一两千块钱的。我们先把五万、七万的车搞了,再挑战高端。

媒体:有没有计划加大To C方面的传播?

程鹏:我需要一个学习过程。我们公司文化叫“交付大于承诺”。所以做宣传还挺难的,我也不知道怎么把握。你吹的牛能不能做到?市场宣传太多了,做不到怎么办?我感觉做人都有点过不去。可能跟每个人的性格有关系。我们的团队大部分还是搞技术的理工男。你让我们吹一个做不到的东西,好像我们心理上的坎都过不去。有些人吹大牛习惯了,我也管不了,我们做不到。

我们希望踏踏实实把产品做出来、创新出来交付出来给客户,让每个人都能用。

媒体:近一年之内,您觉得AI具体能够落地体现在产品上有哪些方面?四维图新也是走极致性价比路线的,这一路线下的质量该怎么保障?

程鹏:我们叫看十年,规划三年,做一年。“一年”主要还是在刚开始讲的领域,AI带来的变化,出海带来的机会。我们还有很多新赛道,从汽车之外的两轮车、移动智能体、无人机带来一些新机会。我们最近一年主要是看这些,再努力把手里的东西推广好、交付好。我们的订单非常多,大家都忙不过来。这个确实也超出我们自己的预判了。

所以,当下这一年还是想看怎么能用AI提升生产效率,把生产力提上去,让我们的交付更快。另外,从AI带来的变化,产品上、体验上很快大家能看到。之前,你会觉得跟车机聊天是很没趣的事,车里的交付系统很蠢、很麻烦,还老退出。现在不是了,现在的智能体,我试了一下。比如说讨论我关心的话题,像哲学的话题、商业的话题,它的知识水平、思考深度,我觉得至少是一个博士学位的人才有可能做到的。也许它已经降维打击我了。反正是跟我聊得挺好的,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

辅助驾驶的体验也好了很多。当然,客户对我们的要求也高了。两年前觉得车道保持得很好、拨杆一拨就能变道就很满意了,但现在不是这样了,现在换道要非常丝滑,减速很均匀,不是急刹车,加速要加得很平稳,没有任何的安全隐患,接管率还要很低。这都是AI带来的提升。我想这些都实实在在,行业从业者每天都能够看到的进步和变化。没有AI能干成吗?肯定干不成。

媒体:刚才聊到了机器人赛道。如果四维图新进入这个赛道,是不是也定位为行业的Tier1呢?您觉得做起来比较轻松的技术方案有哪些?

程鹏:我们会把我们的技术、产品、芯片、定位、数据给它们用。三年之内,我们还是聚焦把汽车智能化的事干好。机器人大量的产业化,我跟行业很多人都保持接触,都聊过。什么时候,机器人能把饭做得很好吃,我再进这个赛道。因为那个时候意味着它能解决全场景问题,从买菜到切菜、烧饭、点火安全等,这些都解决了,动作还很稳。

那个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就是Tier1。我觉得,我们没有边界,就看我们更适合干什么。我们有自己的选择标准:一个是用户对我有没有需求,第二是商业价值;第三是能力是否匹配吗;第四是护城河。如果说华为、BAT他们无限资源砸过来,你能扛多久?如果别人比你干得好,你有没有必要干?这个,三年以后再讨论。

媒体:四维图新今年战投了鉴智,其实之前也有投MINIEYE、禾多等。就四维图新这些年对智驾这件事情的认知。这些年,您和管理团队做得很好的预判是什么?你觉得遗憾的有什么?

程鹏:我们的认知跟行业发展差不多,还是符合Hype曲线的,有起步和过于乐观的阶段,也有掉下去的绝望的时候,现在是慢慢修复,重立信心的阶段。大家看到,我们敢投更多的资源去搞,肯定是信心又恢复了。其实,2016年就开始搞L4,因为AlphaGo能下赢李世石对我们的触动非常大。我们就投了很多资源去搞L4。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搞高精地图、高精定位,搞算法,最早用工控机做L4。后来绝望的时候,我们把这些业务都砍了,因为量产不了,不挣钱。到2021年,我们又慢慢修复了信心,开始从AEB、基础行车领域慢慢搞,把原来积累慢慢捡起来。现在,我们还是有不少量产的。我想这就是一个从希望之巅,到绝望之谷,到重立信心的过程。我觉得这是挺正常的。

我们没有那么强的预判和聪明的能力,但是我们有几个特点:

第一,我们有韧性。不会遇到困难我们就不干了。

第二,我们还是比较敏感的。发现这个行业有变化,比如说有新项目的机会,有新的可能整合的团队,有新的投资机会,我们都会去尝试。只要有能力,就去搞。既保持韧性,又保持敏感,与时俱进,这是我们团队的一个特点。

但是现在,我认为到了真的能够让大家都用得上的阶段了。这个是跟以前不一样的。以前,我们觉得还离客户有点远,现在大家都能买到,都能用上,我自己也能开了。这个是跟以前不同的,真的量产了。

如果说复盘成功和失败之处。失败的教训太多了,不是一两句能说得清楚了,很多方面都有很多做得不够好,要迭代、要学习,吸取教训的地方。成功的经验就是,坚持活下来了。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四维图新程鹏:不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