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股价的大幅上涨,寒武纪的总市值也达到了5201亿元,相较于前一交易日,市值增加了866亿元。
凭借这一亮眼成绩,寒武纪超越了中芯国际,荣登半导体行业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宝座,并且还跻身A股市场第二只千元股的行列。
市场解读此次股价上涨聚焦两点:8月21日,DeepSeek发布V3.1版本,介绍UE8M0 FP8参数精度技术,并称专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南方基金认为,这似乎说明了国产芯片自主可控的得到了明显进展。
但从某个角度来说,寒武纪已经被抬上了“高台”,其当前其面临着千倍市盈率与亏损、现金流为负的巨大落差,以及行业竞争和CUDA生态壁垒等严峻挑战。
01
寒武纪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收达了11.11亿元,这个数字同比增长超过42倍;更重要的是,单季度净利润达到3.55亿元。这不仅实现了扭亏为盈,而且是连续第二个季度盈利,彻底打破了市场对其“永远无法盈利”的质疑。
与此同时,上海寒武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近期将注册资本由26亿元提升至27亿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实施先进的工艺平台芯片项目、稳定工艺平台芯片项目以及面向新兴应用场景的通用智能处理器技术研发项目,这也说明寒武纪的技术投入仍在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寒武纪股价从三年前的低点至今累计上涨26倍,年内涨幅达88%,最近一个多月更是飙升超过130%。这一表现不仅源于企业自身和行业的变化,更得益于供给端受限的大背景,为国产AI芯片带来了替代发展的机遇。
当前,国内从事AI芯片研发的企业虽不多,但已上市的公司在算力芯片这一关键领域,展现出了一定优势,并且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以及智算中心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例如,海光信息通过与AMD合作,获得了x86架构CPU和高性能GPU的技术授权与设计能力。其产品支持FP8精度计算,与DeepSeek-V3.1等国产大模型适配度高6,算力利用率表现较好。
景嘉微作为国内GPU国产化的先锋,其GPU芯片支持FP8精度,能为大模型提供推理算力。砺算科技的7G100系列GPU基于6nm工艺,从计算核心到指令集完全自研。性能测试超过RTX 4060,并同样支持FP8精度计算。
然而,在世界范围内,芯片技术的竞争压力不容忽视。英伟达在AI芯片领域建立的技术壁垒和生态优势依然存在,其CUDA平台拥有数百万开发者,与主要AI企业保持深度合作关系。
虽然寒武纪推出了7nm工艺的思元590芯片,在推理场景的能效比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软件生态建设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信证券认为,当前半导体行业正处于上升周期,且AI需求持续攀升,预计未来AI将成为驱动半导体产业增长的关键力量,中国半导体企业有望从中获益更多。
02
尽管寒武纪首次达成了连续两个季度盈利的目标,然而,在2025年第一季度3.55亿元的净利润里,政府补助占了约7600万元,信用减值损失转回贡献了1.2亿元收益,真正由核心业务产生的经营利润仅为约2.76亿元。
这样的盈利构成意味着,寒武纪要实现完全依靠主营业务稳定盈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历史财务表现看,寒武纪2020年至2023年归母净亏损分别为6.59亿元、11.11亿元、15.79亿元和10.43亿元。
在2024年的半年报里,寒武纪阐述了亏损缘由,一是受供应链影响营收有所降低,二是因致力于保持技术优势而持续投入研发资金。
当前,寒武纪市值高达5201亿元,与之对应的季度营收却只有11.11亿元,动态市盈率远超半导体行业的平均值。
机构分析师认为,当前的估值状况彰显了市场对国产替代前景的预期,然而其中也存在估值偏高的风险隐患。
按照中信证券的预计,2026年国内智算芯片市场的规模大概为3230亿元,在中性情景假设下,国产芯片有望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
另外,供应链风险同样不可忽视。曾有日本光刻胶厂商因生产波动引发多家芯片企业减产的情况发生,而像光子芯片等新兴技术路线,可能会给现有硅基产线带来冲击。
哪怕订单增速迅猛,原材料供应能否稳定以及代工成本能否合理控制,仍将左右寒武纪的盈利水平。
总的来说,寒武纪的市场表现,承载着中国芯片产业自立自强的期望,但其发展终将回归基本面和长期竞争力的考验。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参考,文内信息或所表达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请读者谨慎作出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