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你知道吗?整个增程市场的月销量罕见地出现了“三连跌”。今年7月、8月、9月,国内终端的增程车销量分别为10.69万辆、9.74万辆和10.5万辆,分别同比下降11%、7%和13%。

曾经凭一己之力带火增程路线的理想汽车,销量也已经连续5个月大幅下滑。

前两年被无数车企奉为“财富密码”的增程式电动车,如今似乎正在悄悄“失宠”。这到底是暂时的市场波动,还是意味着这条技术路径真的触到了天花板?
一、 从“顶流”到“失速”
自诞生之初,增程式电动汽车便始终伴随着争议。然而,这匹“黑马”却凭借对用户续航焦虑的精准拿捏,在质疑声中一路高歌猛进,最终逆袭成为新能源赛道上一匹黑马。
数据显示,从2021年到2024年,增程车型的销量增速像坐上了火箭。销量实现218%、130%、154%、70.9%的增长,市场占比也从3.6%增长到了9.1%。
这一切,始于2019年理想ONE(参数|询价)的横空出世。它用“城市用电、长途发电”的模式,提供了一套技术门槛不高、成本可控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在那个时候,理想ONE几乎就等于增程车的全部。
随后,问界、深蓝、零跑等玩家纷纷入局,把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到2024年,增程车总销量突破百万,品牌多达23个。
然而,进入2025年,画风突变。首先,“带头大哥”理想汽车自己先摔了跟头。一方面,理想在 MEGA 之后,选择继续把未来交给纯电;另一方面,友商们却前赴后继上了增程大道。
自主与新势力阵营中,问界M7、智己LS6、零跑D19、小鹏X9、尚界H5等车型密集亮相,小米的增程YU9也已经被“曝”很多次;合资品牌也不甘示弱,别克至境L7、马自达EZ-60纷纷入局。

在增程车增长乏力的同时,很难不让人发问:增程车的“痛点红利”,这么快就吃完了吗?新玩家还能享受到这个“盛宴”吗?
二、纯电的“釜底抽薪”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厘清增程车为何会突然“失宠”?
核心原因在于,它曾经赖以生存的根基——解决续航和补能焦虑,正在被纯电动车迅速瓦解。我们可以把这理解为一场“釜底抽薪”式的进攻。
第一“抽”,纯电续航里程大幅提升。五年前,你买一辆纯电车,平均续航也就400km,而现在,2025年新上市纯电车的平均续航已经达到了500多km。主流车型更是突破600、700km,已经无限接近于加满一箱油的燃油车体验。
第二“抽”,充电基础设施的极速完善。大家还记得前两年春节,热搜上那些“高速排队充电,一等四五个小时”,车主抢充电桩的新闻吗?
但今年春节,这样的新闻是不是越来越少了?说明情况真的好转了。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 1281.75 万台,同比增长49.11%;2024年全年增量为 422.15 万台,同比增长24.66%,是五年前的8倍多。


这不单单是数量的堆砌,现在新建的充电桩中,动不动就是120kW、180kW甚至更高功率的快充桩,而且布局更合理,位置更好找。
第三“抽”:电池成本正在大幅下跌。高盛预测,2025年动力电池成本将降至99美元/kWh,比2022年下降40%。而当成本跌至100 美元/kWh 时,电动汽车的整车成本有望与燃油车持平,进入“无补贴平价”阶段。
简单来说,天平倾斜了。 当纯电车变得续航更长、充电更快更方便、价格更便宜时,增程车的核心优势,就被逐渐削弱了。
三、 “大电池小油箱”是出路吗?
面对纯电的步步紧逼,增程车的技术路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早期的增程车是“小电池+大油箱”,而新一代的增程车,开始走向“大电池+小油箱”。这波操作有多夸张呢?智己LS6增程版,电池66度,纯电续航450公里;零跑D19增程版,电池直接干到80度,纯电续航500公里!这已经超过了市面上很多纯电动车的电池容量。

零跑D19增程版
这就引发了一个灵魂拷问:当一辆增程车的纯电续航已经堪比甚至超过纯电车时,它背上那个作为“续航备胎”的发动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关于这点,行业内部分歧巨大。
赞同派认为,大电池能带来更好的纯电体验,搭配小油箱可以用来解决极低概率的长途焦虑,是更经济、更合理的选择。
而反对派则觉得,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深蓝汽车CEO邓承浩在和我们沟通时说得很直白:“我不建议一味地把电池越做越大,天天背个增程器跑来跑去真的是浪费的。”他认为,增程的纯电续航实打实能开200km就最好,过度堆料,对消费者是不经济的,对全社会而言,生产和使用环节的碳排放也更高。

这让人不禁深思:增程技术的演进,到底是进步了,还是偏离了它“高效、务实”的初心?
而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的看法是,大电池能够提升消费者的驾乘体验,但并非所有增程式车型都要配备大电池,而应在考虑性价比的基础上,给中高端车型配备大电池。
四、结语:
增程车的“失宠”,本质上是一场技术路线的“此消彼长”。它异军突起的成功,证明了击中用户痛点的重要性,是市场选择的胜利。而今天的销量下滑,则宣告了“痛点红利”并非永恒。
一个更具颠覆性的未来图景是,当固态电池或新一代钠电池实现普及,补能像加油一样便捷时,今日所有带着“油箱”的新能源车,无论是增程还是插混,都可能收缩为特定场景下的小众选择。
当然,谢幕的钟声远未敲响。在充电网络尚未完全覆盖的广大地区,在用户对“绝对续航自由”仍有执念的场景下,增程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文/汽车之家 彭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