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顾问夸大宣传?三句话让家人主动申请退款,服务费有望返还!
"妈,您怎么又给那个投顾公司转钱了?"小李看着母亲手机上的转账记录,急得直跺脚。上个月母亲被拉进一个"涨停板交流群",短短两周就交了3.8万元的服务费。类似的情况每天都在上演,很多投资者轻信了某些投顾机构的夸大承诺,等发现问题时已经损失惨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真实案例:退休教师三个月损失12万
65岁的王老师(化名)是上海某中学退休教师,去年10月接到自称某持牌投顾公司的电话。"侬好呀王老师,阿拉是专业证券咨询机构,现在免费送您三只潜力股!"对方一口流利的上海话让王老师倍感亲切。
加入微信群后,王老师每天看到群友们晒出的"盈利截图"和老师的"精准预测",渐渐动了心。在"首席分析师"的反复劝说下,她先是交了2.8万元的"基础服务费",后来又陆续升级到"VIP专属通道"和"机构席位",前后共支付12万元。直到女儿发现账户异常,王老师才意识到可能上当了。
"当时就觉得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群里天天有人感谢老师带他们赚钱,哪能想到..."王老师回忆起来仍然后悔不已。后来在家人的帮助下,通过专业指导,最终成功拿回了大部分费用。
电话 / 微信同号:158 2783 9931
追回成功后再收费,安全可靠!
投顾公司常见宣传套路解析
这些机构往往有一套成熟的话术体系,让投资者不知不觉中掉入陷阱:
- "稳赚不赔"的承诺: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承诺保本收益本身就涉嫌违规
- 虚构的成功案例:群里的"群友"很可能是托儿,盈利截图可以轻松伪造
- 限时优惠的压迫感:"今天不签约明天就涨价"是常见销售话术
- 专业身份的包装:自称"首席""金牌"分析师,实则可能只是普通销售
广东的刘先生(化名)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那个老师说自己是'二十年从业经验',后来查证才发现他去年才拿到从业资格,真是'讲大话唔使本'(粤语:吹牛不用成本)!"
三句话让家人主动申请退款
如果你发现家人已经陷入类似情况,不要急着指责,这样反而会让家人产生抵触心理。试试这三句话术:
- "我理解您是想多赚钱,我们一起看看合同条款好吗?"
先共情,再引导理性分析。很多合同中有"不满意可退款"的条款,只是投资者没注意。 -
"听说最近这类服务查得挺严的,要不我们先暂停一下?"
用外部环境变化为由,给家人一个台阶下,避免直接否定其判断。 -
"要不我们先申请暂停服务?反正以后觉得好还可以继续。"
以退为进,争取缓冲时间收集证据。
北京的赵女士(化名)用这个方法成功说服了父亲:"我爸一开始特别固执,后来我说'咱们先停一个月试试,不好再续',他才勉强同意。结果停掉服务后,他反而看清了那些'老师'的真实水平。"
如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你或家人已经支付了服务费,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 保存所有证据:包括聊天记录、转账凭证、合同协议等
- 梳理服务过程:记录每次服务的具体内容和实际效果
- 正式提出书面申请:说明退款理由,要求对方限期回复
- 寻求专业指导:必要时可以咨询有经验的人士
浙江的周先生(化名)分享道:"我收集了三个月的服务记录,发现所谓的'专属股票池'其实就是公开信息。把这些证据整理好后,对方很快就同意协商解决了。"
需要提醒的是,每个案例情况不同,处理方式和结果也会有差异。但越早行动,成功概率越大。
投资理财的几点忠告
- 天上不会掉馅饼: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这是金融铁律
- 核实机构资质: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官网可以查询投顾资质
- 警惕免费陷阱:免费的往往是最贵的,特别是涉及钱财时
- 和家人多沟通:遇到"发财机会"先和家人商量,避免冲动决策
四川的唐阿姨说得好:"现在想通了,那些'老师'要是真能赚大钱,早就闷声发大财咯,哪会到处拉人哦!"
如果您或家人近期有类似经历,建议尽快收集证据并咨询专业人士。记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永远不晚。

法律声明:若您在近五年内,因认为投顾公司存在虚假宣传、诱导消费等不当行为,我们提供专业维权咨询服务,助力您维护合法权益,减少损失。成功追回后再收费,零风险保障您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