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48000人,又一汽车巨头扛不住了


作者:枫叶

来源:正商参阅

一个国家都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还能撑几年?

巨额亏损引发的裁员、关厂,让欧洲最大的汽车零部件巨头采埃孚近来遭受严重反噬,全德近1.2万名员工不满抗议,采埃孚在苦等一个脱困的窗口。

采埃孚,那可是全球三大变速箱厂商之一,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和底盘技术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何至于此啊?

其实不然,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德国汽车巨头的喧嚣声就早已不绝于耳:

博世裁员超5000人、奥迪计划裁减7500人、蒂森克虏伯钢铁裁员11000人、采埃孚一口气要在德国本土裁撤最多1.4万个岗位、大众集团计划裁员总数约4.8万人,关闭三家德国本土工厂……降薪、裁员、关厂,德国汽车工业该何去何从?

曾经称霸全球的欧洲汽车工业为其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他们手中仅剩下一个个历经百年的车标,可是车标没法充电更不会自己跑啊(智驾)。

眼看着比亚迪在欧洲开出第二家工厂,零跑、小鹏的招聘贴满了慕尼黑的电线杆,德国媒体终于看不下去了,低头表示:“中国已跻身高端制造业,在汽车等诸多先进领域变得非常强大,德国的工业制造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欧洲最大汽车零部件厂采埃孚的车间里,机床的轰鸣被上万人的怒吼取代。工人们高举“还我血汗钱”的标语牌,把总部大楼围得水泄不通。

据了解,采埃孚计划在2028年底前在德国裁员11000-14000人,约占其德国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除直接裁员外,采埃孚尝试通过缩短工时、降薪、取消奖金、削减超标准福利等手段降低成本,引发了员工的严重不满,抗议浪潮在不断蔓延。

雪上加霜的是,采埃孚在不久后又发布了堪称“自杀式”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营收197.35亿欧元,同比下降10.3%;息税前利润大跌42%,仅剩3.67亿欧;净利润亏损1.95亿欧,负债飙升至149.96亿欧,杠杆率高达3.21,远超警戒线。

七大业务板块除电子与ADAS业务外,几乎全线告急,驱动系统营收跌6.3%,亏损严重;底盘模块暴跌26.9%,被迫将50%股份卖给富士康;被动安全、商用车、工业技术及售后服务均出现下滑。

CEO直言:“欧洲电驱业务几乎撑不下去”,部分无效产线和工厂将被关闭,裁员已成必然。

要知道,采埃孚2023年还盈利1.26亿欧元,2024年却由盈转亏,亏损超过10亿欧元,主因无非是电动车订单锐减;

另外因收购天合(TRW)和威伯科(Wabco),负债达105亿欧元,年利息支出5.75亿欧元。

如今,员工怒吼、工会施压、投资人观望,管理层走在质疑与倒逼的钢丝绳上。

转型阵痛正在吞噬这家百年企业,一边要烧钱押注智能驾驶研发,一边被罢工逼得焦头烂额,采埃孚能否在2025年成功突围,充满了变数。

02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近来已有不少德国汽车巨头纷纷传来令人唏嘘的裁员消息。

据报道,包括奥迪品牌在内,大众集团计划裁员总数接近4.8万人。其中,大众品牌计划裁员3.5万人,奥迪宣布裁员7500人,保时捷品牌计划裁员3900人,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计划裁员1600人。

德国汽车工业“老大”都这样了,多家零部件巨头的日子当然也不好过,如博世计划裁员1100人,大陆集团裁员7150人,佛吉亚裁员10000人。

事实上,去年以来,博世裁员的消息就屡屡见诸报端。

2024年1月,博世宣布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在软件业务部门裁员1200人,裁员的主要原因是全自动驾驶的开发进展远低于预期;11月初,博世宣布将在德国工厂裁员7000人,主要是在汽车供应部门;11月底,博世被曝将在全球裁减与自动驾驶和汽车转向产品相关的岗位约5500人。

采埃孚和博世现状都是德国甚至于欧洲汽车制造业的缩影,欧洲在大变局来临后不是没有努力过,实在是没有新能源的“沃土”。

5个月前,欧洲最大的电池企业Northvolt正式申请破产了,欧洲新能源行业在动力电池上的希望,“就此成为绝唱”,一代欧洲电池巨星退出历史舞台。

2016年,‌Northvolt诞生于欧洲想要摆脱对中国动力电池进口依赖的当口,曾被寄予厚望成为欧洲电池产业的领军者。

被誉为欧洲“宁德时代”的‌Northvolt自然受到了国外资本的热捧,投资方大有来头,包括贝莱德、高盛、欧洲投资银行和大众汽车集团等知名机构和汽车制造商,累计融资金额超过100亿美元。

然而,电池技术并非一蹴而就的,欧洲电池之光”最终还是熄灭了。

截至2025年1月底,Northvolt旗下9家关联企业的债务总额已超过80亿美元,累计超180亿美元(约1300亿元)打了“水漂”

一位网友不禁调侃道:如果他们当初拿这些钱直接买宁德时代的股票,都能买成第一大股东,可惜中国动力电池龙头注定了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辉煌。

这家汇聚欧洲电池产业全部希望的明星公司宣告破产,意味着欧洲打造本土电池产业梦想的破灭。

03

除Northvolt之外,从2023年开始,多家欧洲电池企业宣告破产,包括Britishvolt、AMTE Power等。

这些公司都曾被欧洲市场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凭借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革新整个电池行业。

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美梦一场,破碎收场”!

“Northvolt们”的倒下不仅代表着欧洲构建本土电池供应链的失败,更标志着欧洲汽车工业电动化摆脱对中国企业依赖的战略遭受重挫。

欧洲为何造不好电池?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曾明确表示,这是因为他们面临三大挑战:设计、工艺流程及设备的不足。

除此之外,曾毓群还提到了人才培养和生产思路这两个因素。

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其实科学技术更是如此。

欧洲工业为其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Northvolt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

德国汽车工业的支柱——大众集团,近些年也是步步维艰。

2023年开始,大众集团在华销量就已经进入下行通道:当年奥迪虽然有增长,但大众集团(含奥迪)整体下滑了9.5%;

到了24年,大众集团销量继续下滑7.3%。大众2024年净利润只剩124亿欧元,同比暴跌30.6%。

更具标志性的数据是BBA在2024年全线下跌,跌幅都在10%左右:这架势是连高端都守不住了;他们自己也知道,电动车是趋势但就是转型太慢。

25年更惨,宝马净利暴跌近三成,奥迪利润暴跌37.5%,“大哥”奔驰更是跌到了地板上,Q2净利暴跌69%......利润集体大跳水,德国汽车工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大挑战。

04

有意思的是,德国大众集团自制的香肠“大众咖喱香肠”在2024年卖了800多万根,几乎赶上汽车销量。

工业强国靠咖喱香肠续命,这不是笑话,而是现状。

德国不是害怕竞争,而是太过于保守,想要平稳过渡,最后反而成了新能源赛道上最慢的选手。

油车时代,车型5年一更新司空见惯,有些爆款车型甚至10年都不带变的;再看看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产品迭代频率都快赶上手机了。

不禁感慨,时代真的变了,德系、日系车,无一例外都被电动车给绊倒了!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研结果,直接戳破了最后一层自尊:三分之二的德企承认,中国已然在电动车创新方面,成为全球的领跑者。

围绕电动车最根本的电池和智驾技术,如今居然成了欧洲技术上最难以跨越的深渊。

13年前,英国广播公司知名汽车节目《疯狂汽车秀》曾评价中国汽车“缺少自主技术,没有希望”。

2025年,当其再次测评中国汽车时,主持人汤姆·福特感叹,中国新能源汽车“性能优良、做工精良、配置齐全”,“‘中国制造’完全不一样了”。

十年磨一剑。这个“不一样”源于中国汽车持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品质把控。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了91%

打不过就加入,Stellantis(斯特兰蒂斯)集团与宁德时代签署战略框架协议,多家欧洲车企与宁德时代合作;大众向地平线投资并成立合资公司,与小鹏汽车共同研发了全新一代电子电气架构,并在软件领域展开深入合作;BBA在抱上华为智驾大腿的那一刻,才终于明白了软件生态是灵魂一样的存在。

对比某国的封锁打压,中国以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无不彰显着大国的气度!

这场属于国产新能源车的狂欢,既是技术积累的爆发,也是全球工业化格局变革的序幕。

历数过往,重视人才的公司,必有深厚的回报。而重视技术的国家,无疑都异常强大。

唯有自强,才能不息!

加油,中国!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裁员48000人,又一汽车巨头扛不住了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