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某(英文名:David)在网站上,以《玻尿酸女王那些事儿》为主题发帖,拟分八卷讲述华熙系的“内幕”。他对外称,将以45万字著作揭露公司财务造假内幕,指控华熙生物的控股股东“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华熙昕宇”),隐瞒代持锦州银行3000万股、欺诈发债及虚增收入等问题。
根据2024年年报,华熙昕宇持有华熙生物2.835亿股,持股比例为58.86%,赵燕担任董事长。
华熙生物发布微博回应称,李某为前华熙昕宇市场部总监,曾在华熙集团工作18个月,2018年通过注册第三方公司的方式骗取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涉职务侵占罪被报案,李某还曾写下道歉信。
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对媒体回应,2019年公司IPO审核过程中李某就已经举报过了,当时就核查过并发现指控是不实的,招股书中也披露过相关内容。
凤凰网《风暴眼》联系上举报人李某,他出示了2014年12月即入职华熙生物担任“企业发展与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的offer截图,并提供了华熙昕宇2014年至2017年的审计报告,及2018年上半年财务报告。他表示,2020年1月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对华熙昕宇发债成本数据披露不准确出具警示函,就源于他的举报。
截至8月7日,华熙生物股价52.19元/股,较2021年7月299元/股的股价高点,已经跌去了超过80%。
01
“2017年半年报的金额远远大于2017年报的数据”
根据李某向凤凰网《风暴眼》出示的华熙昕宇2014年至2017年的审计报告,及2018年半年度财务报告,该公司多项重要经营数据出现短期内大幅增长的现象。
来源/举报人提供的华熙昕宇2015年、2016年审计报告部分截图
2017年上半年,华熙昕宇营收突然从2016年全年的25万暴增至2.78亿;营业成本暴增至2.19亿;销售费用从8.7万增长至6225万,管理费用从993万暴增至9643万,财务费用从-2.4万暴增至5929万,研发费用则显示为970万,均明显异于2014年至2016年的平均水平。
不过,虽然2017年上半年经营数据出现暴增,但在2017年的年度审计报告中又显示,华熙昕宇营业收入回落为303万,营业成本回落至312万,销售费用回落至209万,管理费用回落至4340万,财务费用回落至3184万,研发费用一栏更是直接消失。
来源/举报人提供的华熙昕宇2018年上半年财务报表部分截图;华熙昕宇2017年审计报告部分截图
即2017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是全年的91倍,营业成本是全年的70倍,销售费用是全年的近30倍。李某表示,“2017年半年报的金额远远大于2017年报的数据,这就是’造假’,并且华熙昕宇是一家投资公司,不是普通的经营性企业,实际不会涉及多少销售费用、研发费用”。
2017年上半年金额之所以能这么高,李某称这与当年华熙昕宇减持“金隅股份”获利3.83亿元有关。这笔收益在华熙昕宇2017年的审计报告中有所披露。
来源/举报人提供的华熙昕宇2017年审计报告部分截图
李某还向凤凰网《风暴眼》出示了一份名为《华熙昕宇税务筹划方案》的文档,他表示,这是2017年在上级指示下他制作的一份税务筹划,将华熙昕宇减持金隅股份获利的部分资金,通过支付租金、承担NHL冰球赛事成本、聘请投资总监、利用霍尔果斯投资顾问及超额激励、购买高分红基金转化为成本进行避税,这些开支即有机会计入2017年上半年华熙昕宇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
但李某未能向凤凰网《风暴眼》出示该税务筹划对应执行过程中的合同和现金流水,他称当时大致按照自己的税务筹划执行,自己只是提供方案,“具体他们再安排相关分公司的负责人去执行”。
李某称,“当大部分利润被成本吃掉后”,能降低税务,又能抬高财务报表数据,助力华熙昕宇在2017年获得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红头文件,顺利发行债券。而在第一期,华熙昕宇即募集到1.5%年利率的5亿资金,为期6年。
李某所提及的2017年华熙昕宇发行债券一事,华熙生物在2019年的招股书中有所披露。
招股书中表示,华熙昕宇于2017年5月向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简称“可交换债”),并于 2017年 12月完成发行。在可交换债券发行过程中,华熙昕宇按照规定提交未经审计的 2017年半年度财务报表。因 2017年上半年签署的多份协议及相关活动在 2017年下半年终止执行,华熙听宇根据实际业务调整情况,在 2017年下半年冲回部分原确认的成本费用。华熙昕宇已根据 2017年各季度实际利润额预缴企业所得税,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税收法规在年度终了后进行了汇算清缴。
来源/华熙生物招股书
大致意思指,华熙昕宇发债时用了未经审计的上半年的财务数据,但下半年业务有变,有协议和活动终止执行,所以撤销了上半年计入的部分成本和费用。
这种财务数据当年突然暴增又回落的现象,两位审计行业从业者均表示,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不正常。不过一位金融行业律师对凤凰网《风暴眼》表示,虽然不常见,的确有这种可能性,“比如在文创和科技类公司中,某项技术突然被看好,因为政策变化或者技术迭代,又不被看好了。比如电影大火,瞬间爆发,但又接着无人问津,就可能出现营业收入短时间爆发又回落的情况,具体得看公司所说的多份协议,是什么类型的协议,为什么下半年又终止执行了”。
2017年下半年华熙昕宇终止了哪些协议?为什么终止协议?凤凰网《风暴眼》向华熙生物发函求证,截至发稿前未获得回复。
李某表示,当时为华熙昕宇服务的中介机构曾通过邮件讨论如何虚增成本,自己保留了相关邮件截图,并向凤凰网《风暴眼》进行了展示。
来源/举报人提供
在李某提供的这张图片上,能看见邮件发送时间为2017年8月24日,内容为“各位领导:华熙昕宇的半年报初稿已完成,已完成,请审核。另外,昕宇虚增的成本较大,请谨慎考虑”的字样,落款人为亚太(集团)会计事务所聂某,同时聂某也为2014年-2017年华熙昕宇审计报告中显示的相关注册会计师。
根据该截图上的落款电话,凤凰网《风暴眼》致电聂某,对方表示,“我也不是太清楚,因为我们有人在做事情”,被问及“邮件截图”上的“昕宇虚增的成本较大,请谨慎考虑”字样是否由其所写时,对方表示“这个事情过好多年了,确实不知道”。
针对举报人李某新披露的内容,如2017年半年报的部分财务数据为何远大于2017全年、是否减持金隅股份获利3.828亿并将部分获利资金化为华熙昕宇成本等问题,凤凰网《风暴眼》向华熙生物发函求证,截至发稿前未获得回复。
02
高管反目罗生门
李某向凤凰网《风暴眼》出示的入职offer截图显示,在2014年12月其加入“华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职位为“企业发展与投资者关系负责人”,累计年薪超百万。
在港交所上2015年“华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向关联人士发行管理层认购股份涉及的关联交易》公告中,李某的职位显示为“投资者关系总监”。在华熙生物2015年度业绩公布新闻发布会旧闻上,李某与华熙生物董事王爱华、前华熙生物CEO金雪坤、前华熙生物首席财务官弓安民等人并列。
针对李某举报,华熙生物在回应里提到,李某曾在华熙集团工作18个月。2018年通过注册第三方公司的方式骗取本应支付给券商的900万元,并展示了道歉信。
这封道歉信落款日期为2018年9月13日,写道“在本次发债过程中,由于我的法律意识淡泊,自己设立应城麦锡垦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拿奖金,出现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我现在已经深刻认识到自身错误。”
李某辩称这是“诬告”,主要是因为“自己无法忍受继续配合他们作假”,写道歉信是出于恐惧,“就是希望大事化小”,而这笔“900万”就与参与的2017年的华熙昕宇发债有关。
对于李某的指控,今年7月31日下午,华熙生物发布中国香妆融媒体发布的《系统性境内外黑公关攻击华熙 可能隐藏复杂的动机》一文,文中再次提及在2018年,李某通过不正当手段实施职务侵占,华熙昕宇发现其犯罪行为后,立即报案并对李某停职处理。据最新了解,2022年5月,李某以重大疾病为由向公安部门争取到了取保候审,1年期满后,随即逃往海外,因此该案目前依然在侦。
来源/华熙生物微博
随后李某在朋友圈中展示了落款日期为2018年、2022年、2024年的无犯罪记录证明,称“公安已经介入调查,最后我是无犯罪记录的”,并向凤凰网《风暴眼》出示了一份落款日期为2023年5月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
李某称,2019年针对华熙昕宇的财务问题,自己曾向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了举报。
华熙生物方面曾表示,在该公司2019年申报IPO过程中,曾有人以发行可交换债、财务造假、税收等相关事项向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举报,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19年出具《举报信核查函》,明确要求保荐机构及中介机构对举报内容进行全面核查。随后,保荐机构华泰联合证券、北京市通商律师事务所、致同会计师事务所经核查后确认:相关事项不存在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等情形,不构成上市障碍。
2019年11月,华熙生物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而在2020年1月,证监局则向华熙昕宇下发了一则《关于对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提到在《华熙昕宇投资有限公司2017年非公开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第一期)募集说明书》披露的2017年上半年财务数据中,成本费用披露不准确,违反了《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第四条的相关规定。
李某称,这是自己举报带来的结果,但自己在这次举报中未提供系统性造假的证据,因为“不能把自己的盾牌一次性都丢出去”。
03
近4年第四次陷入员工纠纷
这是华熙生物近年来第4次陷入与内部员工的“举报”纠纷。
2022年11月,有前员工向监管部门举报董事长赵燕强制低价回收员工股票。根据多家媒体报道,如果员工举报属实,意味着赵燕提前仅用2亿元,购买了解禁日能变现8.8亿元的员工持股。
这在当时引发广泛关注。华熙生物相关负责人回应媒体表示,“前员工的举报对象是华熙国际,它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不是上市公司自身。监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审查结果,没有任何处罚说明公司是没有问题的。”
同样是2022年,华熙集团联合创始人崔广平曝光与赵燕的分红权纠纷。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作为1999年与赵燕共同创立华熙集团的元老,崔广平出示一份盖有华熙集团公司公章的文件,提及自己与另一创始人蔡彤各享有10%利润分红权,但23年来未兑现。崔广平称赵燕曾手写一份利润分红证明,锁在公司保险柜,但后来被不明人士盗取。该纠纷最终无疾而终。
第三次发生于2024年6月,华熙生物旗下品牌夸迪的前产品运营总监“枝繁繁”通过社交媒体控诉自己被300亿上市公司“职场霸凌”。据媒体报道,枝繁繁在相关视频中指出,其从华熙生物旗下夸迪离职后,夸迪官方客服号当年5月在所有的夸迪经销商群里发消息称,代理商交了货款但不给发货是因为货款都在枝繁繁处。枝繁繁称自己会正式起诉华熙生物,要求华熙生物公开道歉,澄清事实。
随后在6月26日,华熙生物发声明称,高速发展中在人员引入时出现过鱼龙混杂,个别行为作风有待商榷的社会人员被招聘到相关岗位,相关人员很快显示出无原则无理想、做一吹十、炒作个人IP,毫无守法合规意识等个人作风。
这一系列举报与华熙生物业绩下滑、外部竞争激化同步发生。2024年华熙生物营收下降11.6%至53.71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跌70.6%至1.74亿元,2025年一季度继续下滑,营收同比下滑20%,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跌58%;同时,近期与巨子生物爆发“玻尿酸VS重组胶原蛋白”的舆论战,也颇受关注。
频繁的内部冲突,正折射出公司面临的多重治理争议与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