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员超11万人,又一车系巨头扛不住了


作者:枫叶

来源:正商参阅

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也许真的要结束了!

作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汽车工业的辉煌里有过德系、日系、美系的名字,这些巨头曾依托强大的产业链,成就了“强国之翼”。

然而,产业技术的每一次变革,都改变着这个时代。

新能源大势面前,曾属于美系、日系、德系的光芒都开始“黯淡无光”起来。

美系在燃油车时代就已掉队,日系在电动化转型上无比挣扎,德系工业体系在汽车工业衰落带动下都有着“崩塌”的风险。

近几年德国工业的优势消耗殆尽,衰落迹象愈发明显,大众汽车、巴斯夫集团、蒂森克虏伯钢铁公司等多家工业巨头减产、关厂、裁员,企业外迁步伐加快,本国净投资额连年为负值……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年负增长。

数字智能化前夜,曾经强大的德国制造,明显有点跟不上步伐了。

失速后的“欧洲经济火车头”,被外媒冠以“欧洲病人”的称号。

究其根本,曾经称霸全球的欧洲汽车工业为其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傲慢”,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兵败如山倒,一个国家都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到底还能撑几年呢?

01

近十万“德系工程师”被无情抛弃,汽车工业强国也扛不住了。

因需求疲软,多家德国汽车巨头宣布裁员:

德国知名汽车零部件和轮胎制造商大陆集团近一年宣布裁员超1万人,同时计划关闭德国的5座工厂;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集团去年至今已宣布的裁员人数已接近15000人;西门子决定裁员超6000人;蒂森克虏伯钢铁裁员11000人;采埃孚一口气要在德国本土裁撤最多1.4万个岗位;梅赛德斯-奔驰则计划在2027年前削减数千个工作岗位;大众集团计划裁员总数约4.8万人,关闭三家德国本土工厂......一众德国汽车与零部件巨头降薪、裁员、关厂,德国汽车工业该何去何从?

不完全统计,这场德国工业的转向调整,涉及超10万人的“饭碗”。

数十万“德系工程师”居然就这样被抛弃了,新能源时代,汽车工业强国,也扛不住了啊!

这场裁员风暴背后,不仅是德国制造的“黄昏”,更是打工人共同的困境——在资本眼里,技术是工具,人是成本;而在打工人心里,技术是信仰,人才是根本。

事实上,本土工业巨头不断裁员,正是德国经济现如今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将电气、化学等新兴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在机械工程领域持续创新,奠定了技术领先的基础。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没有美国这样的先天优势,它人口少(8千万出头)、资源缺、市场小,也没有美国那样发达的金融产业,因此必须成为一个出口大国才有活路。

德国花费几十年的时间,把自己的制造业打上了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技术与质量卓越、优良客户服务等烙印的同时,铸就了德国工业帝国的深厚护城河。

德国也借此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被誉为是“欧洲经济火车头”。

特别是在汽车工业这个全球第一大产业上,德国吃尽了红利,辉煌了近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早期的工匠精神”就和德国的工业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在“自大懒惰”的侵蚀下,日本“躬匠精神”盛行。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德国工业在“傲慢”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特别是汽车工业转型上慢人一步,依旧端着“油车天花板”的“面子”,失去了“技术为先”的“里子”,电车实力目前不如国产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截至今年6月30日,德国工业总雇用人数为542万人,较12个月前减少了2.1%这意味着在一年内,德国工业总共裁减了约11.4万个工作岗位。

去年底,德国产业界爆出大瓜,大众、奥迪、博世、采埃孚、大陆、舍弗勒等一众德国汽车与零部件巨头纷纷宣布超大规模裁员与关厂,震惊了全世界。

这波巨头裁员潮,标志着德国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也宣告正式结束了!

德国工业的营业额在第二季度下跌了2.1%,这是连续第8个季度出现下降。

难以想象!德国工业技术,居然败在了汽车上。

长此以往下去,一个国家都引以为傲的产业,还能撑几年?

德国汽车工业巨头们想要通过不断裁员、减产节流等方式,重现德国制造业的骄傲,是不可能的。

顺势而为、求实创新、精益求精,才是德国工业当下脱离困境最正确的答案!

02

雪上加霜的是,美国汽车巨头也纷纷“补刀”德国汽车工业。

美国传动系统巨头博格华纳(BorgWarner)宣布,近日计划在德国南黑森州实施裁员约500人。电池技术中心将裁员40%、工厂将裁员45%,博格华纳在这个方向的投资可能要转向了。

博格华纳的调整引发德国资深人士的质疑:“像电池制造这样的未来技术领域,居然要大规模裁员,这令人难以接受。”

新能源大势下,电池可是硬需求啊,像国内新能源车企家家都恨不得自己有电池工厂,这样在市场上就更具备竞争力,美国巨头电池工厂大裁员无非还是技术上跟不上国产,产品上缺乏竞争力。

博格华纳也将此次裁员的主要原因归纳为:大型客户订单紧张、整体市场形势不利。

博格华纳德国员工表示震惊跟与失望,电池研发团队此前被寄予厚望,现在却面临大幅裁减。

2021年,博格华纳超 7 亿欧元收购德国电池制造商Akasol(核心业务是为公交车、火车、卡车、工业车辆及船舶研发锂离子电池系统),妄图在电池系统技术上有所突破,强化自身在新能源汽车电池领域的布局,可惜事与愿违,最终“赔了Money又折兵”。

无独有偶!美国汽车龙头福特宣布将在德国科隆的电车工厂裁员多达1000人,并从2026年1月起改为单班制生产;拟于2027年年底前在欧洲裁员4000人,其中科隆工厂拟从行政、研发等部门裁撤2900人。

这家工厂去年才刚升级转型完成为电动车工厂,还加上了电池组装线,如今却因电动车需求不及预期,欧洲市场增长放缓,产能过剩导致成本过高,最终被迫裁员。

值得一提的是,福特电动车业务在第二季度亏损13亿美元,严重拖累了集团盈利。

大力投资电动技术,但却不得不应对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性、政策环境等问题;再这样下去,推迟全面电动化的福特,怕是要重燃“发动机”了吧?

显然,欧美不是汽车“电动智能化”的沃土,新能源车相关业务都在国产电动巨头挤压下节节败退!

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接近1800万辆,占比超过65%;中国新能源汽车表现尤为抢眼,同比增长35.5%,高达1286.6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

2025年8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厂商的批发销量为130万辆,同比增长24%,环比增长10%;今年1-8月累计批发量达893万辆,同比增长34%

在电动汽车的大势裹挟下,属于中国新能源车辉煌的时代来了!

03

没有永远繁荣的行业,更没有盛久不衰的品牌。

比亚迪则是以“兆瓦闪充”技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400公里;吉利雷神电混2.0技术热效率接近48%,馈电油耗仅2升多;正是国产车企的共同发力,才将电动车带入“油电同速”时代。

这一刻,汽车工业靠内燃机专利“躺赚”百年的时代,或许真的要结束了。

提到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无疑是行业的佼佼者。

比亚迪在新能源、混动、纯电三个榜单中均位列第一,专利储备丰富。比亚迪拥有超过12万名研发人员,每天申请的专利数量达数十件,授权专利也有20多件,研发速度令人惊叹。

中国汽车业的崛起,表面上是新能源车企支棱起来了,背后其实是给整条产业链做配套的企业集体崛起。

说白了,就是中国汽车供应链企业的产品质量上来了,价格还便宜,中国车企就没必要再采购昂贵的德国汽车配件,后者的销量自然就下来了。挣得少、成本还高,德系巨头的衰落也就理所当然了。

国产车的崛起,归根结底在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这些车企在技术研发上的巨大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大环境强强联合,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的结果。

展望未来,国产车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让世界见证属于中国汽车产业的辉煌!



Source link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程序员中文网 » 大裁员超11万人,又一车系巨头扛不住了
关于我们 免责申明 意见反馈 隐私政策
程序员中文网:公益在线网站,帮助学习者快速成长!
关注微信 技术交流
推荐文章
每天精选资源文章推送
推荐文章
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推荐文章
发现有趣的